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馬來西亞 - 檳城喬治城文化旅遊 (Feb 2014) – Day 2 ~ Part 2 ~ 孫逸仙革命基地博物館 ~ 福德正神廟 ~ 週末文藝街 ~ 姓氏橋

之後我們去到約定的孫逸仙基地博物館, 這裏原名莊裕榮, 是姓莊的富有華商的物業, 當年在這裏接濟落難的孫中山, 支持他的革命.

我們到博物館的負責人邱思妮女士的辦公室, 就在下一條街的唐樓地舖. 邱女士告講我們, 莊裕榮主人是她外公, 那時莊裕榮由23人共同擁有, 她媽媽是其中一人, 當她知道這唐樓是孫中山的革命基地時, 她請她媽媽跟其他親戚買下業權, 然後把物業保留下來, 成為今天的孫逸仙革命基地博物館.


之前台灣人找來明星趙文暄、李心潔在檳城拍了一齣電影<<夜明>>, 講述孫中山在檳城與陳粹芬的故事, 沒想到這齣沒有太大的商業發行, 帶來回響不大, 沒為孫中山革命基地博物館帶來更多人流, 反而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就帶來熱潮和遊客.

訪問過邱女士, 我們又回到博物館這邊, 參觀博物館. 博物館只收MYR5入場費, 日常營運經費有賴捐款, 還有遊客購物, 我們一團人很擁躍買紀念品, 大家主要是買書, 也沒想到這家面積不大的博物館, 賣的書本倒多, 賣負責人邱思妮編寫的檳城、馬拉文史書藉當然少不了, 這裏竟然有檳城古樹的圖册賣, 十分驚喜.

參觀完博物館, 我們先回酒店稍竭, 這裏只離我們酒店一分鐘步程, 然後我們又再出來逛街.
今天是星期六, 我們遇上逢星期六晚上六時到十一時的Armenian Street文藝街墟市, 令我們的Armenian Street的小旅程更加精彩.

小小一條Armenian Street, 我們由酒店走出去, 經過剛才去過的孫中山革命基地博物館, 在這邊欣賞一排溫馨可愛的舊唐樓, 走到街口, 有家粉飾成粉綠的葉家家祠, 我們沒有入內, 反而到了隔鄰的慈濟宮, 廟內不大, 一眼看完, 反而是廟外的幾條支柱和牆壁, 刻滿浮雕, 香港的寺廟就從來沒有這種裝飾, 浮華的感覺直叫誇張.

過了小馬路, 文藝街就在眼前, 不過路口有家福德正神廟, 廟門前看不見廟, 我們轉入去看看, 別有洞天, 裏面的福德廟高兩層, 人不多不過人流不絕, 香火也不斷, 脫了鞋子可以上一樓參觀, 廟中外裝飾的浮繁浮雕不在話下, 而且用金漆、紅漆塗滿, 看上去紅光滿面, 喜事重重的, 老實說, 就算滿懷心事的來求神問卜, 看到這場景, 心裏也寬懷一點吧. 門前走廊的展板述說福德廟的復修過程, 不知是因為我們會特別留意, 還是過去十來年申請入世界遺產, 政府和民間都積極復修?

走到文藝街, 沿路開滿小檔, 擺賣著各工藝品, 裝飾品, 飾物等等, 不過我一向對這些管看不管用的東西沒興趣, 走過看看夠過癮好了, 老實說他們的貨品與喬治市和檳城的連繫算不了很高. 倒是天氣太熱, 就算已傍晚六時, 我們還是大汗淋濬, 路邊店賣著糖醬沙冰球, 太人造的我們沒興趣, 我們在旁買個椰青好了.

文藝街窄窄的, 遊人、小檔, 還加上偶爾經過的單車團, 路經Street Art前面, 小路更見擠塞. 文藝街兩旁的唐樓, 外觀沒有太大粉飾, 保持著老舊歷史感, 不過好些地舖已改裝成新派潮氣的小店, 賣著抬了價的懷舊貨, 對於我來說, 看看開心就好了.






文藝街只是Armenian Street的一段, 我們來到文藝末段, 又有一個讓路人擠塞的Street Art, 就是最著名的 “姐弟同騎”壁畫, 這幅壁畫本來就是檳城Street Art中的代表, 加上近日電視劇效應, 人們堆著不停拍照.

喬治市位列世界遺產是說著從前的故事, 老舊未必人人有興趣, 這三兩年才出現Street Art似乎很能吸引遊客, 喬治城的旅遊地圖不止列出各旅遊景點, 也列出Street Art所在地, 方便遊客追踪, 不少遊客愛找齊市中所有Street Art出來拍照, 就像玩treasure hunt, 似乎這種玩Treasure Hunt的方式可以帶動遊人遊遍大街小巷,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插柳之下的成果?

過了文藝街一段, 我們來到名香泰餅家, 我們有點肚餓, 便轉進去看看, 這裏賣中式餅點, 可以一件一件的買, 又可以一盒盒的買, 也可以坐下點些飲品餅點來吃. 這裏的餅點對我們來說有點懷舊感, 我們各自買了個小燒餅, 一口一個放了進口, 因為新鮮出爐, 所以熱辣好味.


名香泰對面是進福飲食中心, 探頭看去是個大形大牌檔形式的美食廣場, 一會兒可以在這裏吃晚餐.

再往前走, 來到海邊, 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 水上人家的姓氏橋. Armenian Street直伸下去的姓周橋, 是幾條姓氏橋中最大的, 也最商業化, 最新式的. 姓氏橋完全開放給遊客, 遊人自出自入, 探頭探腦的窺看民居, 在橋上喧嚷, 一天到晚拍照拍個不停, 神奇地橋民倒不介意. 最近岸的一段橋, 居民都是前舖後居, 賣各式遊客紀念品, 或者小食之類, 好不熱鬧, 窄窄的橋道, 木板齊淨新亮, 走起來如平地, 加上橋兩邊都是民居, 頭頂上還有屋簷, 實在不太感受到自己已經走到海上.


走了一小段橋, 開始從民居之間見到出面的海面, 也從屋與屋之間狹蓬, 見到浮滿垃圾和污物的水面. 繼續走, 終於有一段橋面旁是沒民居, 我們從這邊看出去, 可以看到海, 也可以欣賞隔鄰姓氏橋的遠景, 這種房屋在香港大澳, 我們叫棚屋.

繼續沿橋走下去, 商業味漸去, 來到橋的末端, 是一個面向海港的神廟, 感天宮. 後來我們走完所有姓氏橋, 觀察到每條姓氏橋在陸上的橋頭會有一個神廟, 到在海中橋的盡頭也會有一間神廟, 以保護橋民家宅安寧.

在感天宮外看了一會海港風景, 便回到陸地, 在離開姓周橋前, 我們也湊興買一杯羊奶雪糕來試吃看, 羊味很重呢. 我們再到隔鄰的姓林橋. 走過姓李橋途中, 遇上兩輛小型消防車泊在路邊, 定神仔看, 竟用中文寫著”喬治市義務消防隊”, 連消防員都是義務?!

走進姓林橋, 這裏幾乎沒任何商業活動, 沒有魚鄉味, 棚屋的光鮮有點格格不入, 倒是橋面不似姓周橋穩實, 我們走在木橋上, 木板”呀呀”作響, 有好些木板釘得不太實, 踏上去有點擔心.

姓林橋的民居沒姓周橋多, 有較多缺口讓我們水上風景. 走過民居, 再沿橋走出去, 可以走到伸到海港中的神廟, 橋面很窄, 而橋前有一對新人在拍結婚照, 我們自己也趕著離去, 我們便不再往前走.

折返酒店會合朋友, 我們再回來進福飲食中心吃晚餐. 這裏有幾十個食檔, 有台式、馬拉、新加坡、福建、廣東、泰式、港式, 十分豐富. 飲食中心內幾十張枱, 今天是星期六, 晚上七時半, 枱已泰滿, 好不熱鬧, 我們幸好立即找到四人枱坐下.


剛坐下來, 便有服務員過來給我們點餐飲, 原來全場餐飲就由一家食檔負責, 我們點了餐飲便會稍後送到, 送到時付款, 餐飲都大約兩馬幣一杯, 我要了凍白咖啡, 當然好味.

之後我們幾個四出到場內不同的飲檔點菜, 只要跟食檔點了菜, 說了枱號, 一會兒便有人送上食物, 同時收錢.

我們可利害, 叫滿整桌食物, 沙嗲、肉骨茶, 叻沙, 粿條, 福建面, 新加坡沙律, 水果拼盤, 總之一桌子滿滿的, 每人才幾十塊馬幣, 吃得捧著肚子回去.

吃完晚餐, 晚上九時, 見橫豎已來到海邊, 不如多走幾步, 再去姓氏橋看看吧. 原來入黑後, 姓氏橋另有一番景緻. 晚上姓周橋的商店都關門, 遊人也減少了, 橋民都在家中看電視吃飯, 我們在他們家門前的橋上走過, 走到橋的盡頭, 吹著海風, 一邊閒聊, 一邊看海港的晚景.

從感天宮看出去, 遠處一家裝飾著五彩燈光廟宇, 不知供著何方神聖呢?

才隔兩、三小時再遊姓氏橋, 日與夜, 兩番風景, 值得兩遊.

回頭再栽進Armenian Street, 文藝街還未散去, 不過最受歡迎的姐弟同騎壁畫前聚著的遊人稍少了, 我們可以再在這裏拍多些照. 雖然天已黑, 不過當局細心的在壁畫對面裝了大光燈, 燈線經過調配, 打在壁畫上剛好柔和, 不太強不太弱.

我們再慢慢沿文藝街的大小商店檔攤, 一邊參觀一邊回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